重庆长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老师、朱老师
联系电话: 13696428121、18983359341、18100861874
座机:023-67797451
传真:023-67043853
联系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建北一支路8号新上海大厦B栋32-2
渝ICP备17006929号-1
发表时间:2017/7/21 9:48:55
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为充分发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临空经济示范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民航局《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5〕1473号)、《关于支持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发改地区〔2016〕2209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促进民航业全面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17〕28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着力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枢纽集散功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引导和推进临空指向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重庆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西部开发开放的战略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二)战略定位。
紧紧围绕国家赋予重庆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功能定位,积极发挥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聚焦成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平台和集中展示区,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引领示范,努力实现以下五大战略目标:
1.内陆开放空中门户。推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整合枢纽、口岸、保税港区等平台资源,推动全域空港化、空港国际化、港城一体化,构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4个大进大出枢纽,建成联通国际、辐射国内、高端开放的国际航空港。
2.低碳人文国际临空都市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试点,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吸引国际商务人士集聚,打造生态宜居、功能完善、人文时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空都市区。
3.临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依托前沿科技城、空港工业园等平台,着力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高时效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临空高端智能制造基地。
4.临空国际贸易中心。依托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悦来城市副中心等商务集聚区,发展临空商务、临空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依托口岸、保税港区、仙桃数据谷等平台,发展离(跨)境结算、保税贸易及展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总部贸易及转口贸易等临空服务贸易业,打造重庆市规模最大、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临空国际现代商贸中心。
5.创新驱动引领区。按照“一心一城两基地”创新功能布局,加快构建“8+N”共性支撑平台,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协同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增强市场主体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
(三)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协调、生态优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经过10年左右努力,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环境美好、结构优化、功能清晰、动力强劲、特色明显的示范区框架体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枢纽集散功能明显增强,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临空制造业和临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R&D投入与GDP的比值达到3.5%,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5000万人次、100万吨,国际货邮吞吐量超过20万吨,在创新驱动型、贸易国际化、产业链条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
到2025年,全面建成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宜居宜业的示范区,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在创新驱动型、贸易国际化、产业链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内陆开放空中门户、低碳人文国际临空都市区、临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临空国际贸易中心和创新驱动引领区。
二、空间布局
(一)规划范围。
依据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适应临空经济发展需求,示范区规划范围东至渝邻高速公路,西至嘉陵江,北至后河、龙王洞山和铜锣山山脉,南以渝北区南部范围线为界,包括空港工业园区、创新经济走廊、空港新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区、悦来会展城、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两路老城区及其他区域,总面积147.48平方公里,其中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区36.68平方公里。
(二)功能分区及发展重点。
按照核心引领、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以十二个功能平台为支撑,着力构建“一核五区”的产业空间和“一主轴、三核心、九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
图1 示范区功能分区图
“一核”。即临空经济示范核心区,面积42.21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航空产业项目12.2平方公里),是临空经济集聚展示窗口。主要依托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中新合作航空产业项目,重点发展航空总部、航空客货运输、航空维修检测与培训、航空展示、航空配餐及航空服务等。
“五区”。即临空制造区、临空商务区、临空物流区、临空会展区、临空保税区5个功能片区。
临空制造区。面积约36.4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前沿科技城、创新经济走廊、空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科技产业。其中:前沿科技城加快发展高附加、轻体量的前沿科技制造业,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经济走廊加快集聚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等前沿科技服务。
临空商务区。面积约38.91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两路商圈、仙桃数据谷及航空小镇,重点发展具有临空指向性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城市生活配套服务业,并为驻场航空公司提供生活基地。
临空物流区。面积约2.2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铁路枢纽东环线及其木耳站、机场支线和木耳物流园,重点发展与航空配套的铁路物流、铁空公联运物流。
临空会展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主要依托悦来会展城,重点发展会展及关联产业。
临空保税区。面积约9.7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贸易和保税仓储。
图2 示范区生态空间分布图
“一主轴”为生态景观主轴;“三支点”即航空文化公园、重庆中央公园、湿地科普公园;“九廊道”为9条线性生态景观廊道。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机场。
整合枢纽、口岸与保税港区“三个三合一”资源,推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提档升级,完善空铁公水无缝联接的高效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联通国际、辐射国内的国际航空港。
1.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到2020年,实现100万吨货邮吞吐量、100条国际航线、1家主基地航空公司、5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及70万平方米航站楼的“11157”目标,加快建设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亚太地区重要的货运枢纽、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一是加快完善机场设施。加快建成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和第三跑道,适时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建设,把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枢纽。加快航空货运仓储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场地设施设备共享共用,实现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完善关检联合快件集中监管中心、进口货物关检联合查验场地(仓库)等设施,全面提升航空货运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培育主基地航空公司。加强与大型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市场份额明显占优的主基地航空公司。鼓励引导基地航空公司增加宽体机投放,做大机队、机组规模,构建以重庆为中心的运营枢纽。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进驻,加大民航专业人才培训引进力度。三是拓展优化客货运航线。按照“全球布局、扩张欧美、加密亚洲”的发展方向,强化联通欧美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战略性航线,完善东南亚、日韩等周边热点地区的市场性航线,培育南亚、非洲等具有区位优势地区的潜力性航线,构建辐射亚洲、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线网络。充分利用第五航权,加快打造重庆―新加坡“哑铃型”航线网络,开辟新加坡经重庆至欧美国家的客货运航线。开发新加坡经重庆中转到中西部地区的航线产品,进一步打造国内高原中转、“米字型”黄金交叉中转等特色航线,使重庆成为新加坡到中国中西部城市的中转中心。四是提升机场服务水平。运用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优化流程设计,完善服务体系,缩短客货运进出港时间,提高客货运中转效率,不断完善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航空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机场疫病疫情防控水平,加大动植物检疫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形象。
2.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中心,构建内外通达、高效便捷的公铁空联运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强与“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无缝对接,加快推进铁路枢纽东环线及其机场支线建设,构建铁空快捷联运体系。加强公路、轨道交通和铁路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各发展平台、产业聚集区与货运节点间的高效、快速联通。二是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放射状快速交通路网。将示范区交通路网建设优先纳入主城区“内畅外联”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建设都市快轨,实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与各高铁站紧密高效联通。加快推进三环、渝广等高速公路建设,210国道兴隆互通、渝邻高速公路古路互通工程建设,以及南北大道二期、两江大道北延伸段等快速干道建设,提速建设城市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成机南线东延伸段、两江内环等城市快速干道和机场与中央公园、悦来会展城等组团之间的快捷通道,形成“六纵六横一环”的快速交通路网。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四号、五号、九号和十号线,提高轨道覆盖范围。三是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设备、技术和经验,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实现商务服务区5分钟、制造配送区10分钟、外围服务区半小时、周边1小时内到达机场。
(二)构建高端临空产业集群。
以集群为导向,大力发展临空物流、临空制造、临空商务、服务贸易四大临空产业,打造中西部临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临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临空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3.发展临空物流产业。一是航空快运。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设立航空快递转运中心和区域性分拨中心,规划建设专用货运设施、关检联合查验监管仓库、出口拼装仓库、快件仓库等配套设施,提升货运处理效率和能力,打造国际快件集散中心。二是保税物流。加强与保税港区和“渝新欧”国际铁路对接,形成铁空高效联运体系,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园,大力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打造辐射全国的欧洲商品分拨中心和进口生产资料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实现“国货销欧洲、欧洲货进中国”的通道功能。三是高端冷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打造以航空运输为主的高端冷鲜食品集散中心。
4.建设智能制造基地。一是前沿科技产业。依托前沿科技城、空港工业园区等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电技术等十大前沿科技产业集群,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二是应用电子。依托体验科技园,发展汽车电子、集成电路、安防电子等,打造应用电子产业集群。三是智能装备。依托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智能电网设备等,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提升智能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与西部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融合,推进规模化发展。四是航空制造及关联产业。依托中新合作航空产业项目,打造航空产业集聚区和中新合作航空领域集中展示区,重点发展航空维修检测、航空制造、飞机拆解、航空模拟实训、飞机租赁等航空产业,构建完善的航空产业集群。五是保税加工。加快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标准厂房建设,全力提升保税加工承载能力。培育专门进行保税加工、包装装配的保税加工企业,鼓励企业组建能够承接多次保税加工的保税集团,有序推进深加工出口。
5.建设临空国际贸易中心。一是高端商务。依托中央公园、两路空港等商务集聚区,建设世贸城、香港置地等商贸综合体和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的商务酒店、星级酒店,打造集餐饮住宿、商贸购物、休闲娱乐和企业总部于一体的高端商务集聚区。二是电子商务。整合资源,创新协同机制,建设统一的商务品牌营销平台。规划建设实体和虚拟电商产业园,加快引进平台电商的区域性总部,支持电商企业不断壮大。三是临空会展。依托悦来会展城,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举办世界级、国家级展会和论坛,做强汽车、电子、智能装备等专业会展。培育和支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构建集策划、广告、设计、拍卖等于一体的会展全产业链。充分利用过境免签政策,在机场总体规划区毗邻区域规划建设航空酒店、会议中心,举办小型、高档、高效的国际会议、论坛、展览。
6.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是保税贸易。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功能,着力创新保税监管方式,大力推动保税贸易发展。完善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国际中转、电子口岸等功能,促进保税商品跨境自由贸易,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口岸结算、商品展示、保税购物等。二是跨境电子商务。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公共融资服务,建成跨境电子商务的“全国订单生产中心”。三是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依托保税港区和机场商务商贸区,开设进境免税店、进口商品便民店、进口商城,打造保税商品、进口商品批发零售中心。四是云计算大数据。依托仙桃数据谷,大力发展大数据、小传感、海存储、云计算产业,打造国际大数据贸易中心。五是临空金融。引进一批跨境结算机构,发展一般贸易结算、离岸金融结算、信用卡结算、保税贸易结算和跨国公司资金结算等,打造重庆创新型金融发展基地。
(三)建设国际一流的临空都市区。
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突出航空城市的个性、品位与风情塑造,系统提升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科学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建设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7.打造国际化现代都市形态。一是高标准设计城市风貌。严格控制建筑形态、风格和色调,做到功能合理、色调协调。对地标性建筑、商贸集聚区、公园、小区花园、城市干道、滨江滨水、开放空间等重点区域精心设计和打造。对渝北两路及周边区域的城市风貌进行设计和改造。二是高品质打造航空小镇。规划建设高品质的航空小镇,配套建设一批高端公寓、餐饮酒店、文化休闲以及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设施,吸引航空商务人士、外籍人士、企业高管等群体居住生活。三是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借鉴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规划建设经验,以满足中高端需求为核心,建设一批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审美高雅大方、设施设备先进齐全的商业楼宇、五星级商务酒店和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大厦,配套时尚化、人文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打造全球企业总部和高端商务人士集聚的现代化大都市。
8.提速建设智慧城市。一是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重庆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建立完善连接国际国内、覆盖全区的信息网络,实现城区无线宽带全覆盖。仙桃数据谷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水平,其他重点地区信息化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区。健全智慧感知网络和数据采集、汇聚、加工体系,建立统一管理、共享交换的公共信息平台,实施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家居等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打造与全球信息化零距离的智慧新城,力争示范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性能、规模和可靠性、实用性全面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9.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按照“社会治理网格化、网格治理清单化、清单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以云平台为依托,集中共享城市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构建集安全生产、应急处突等为一体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精确、协同、高效管理。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建设智能停车楼和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完善供电、供气、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市政设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试点,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素质。
(四)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国家口岸、三个保税港区“三个三合一”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平台开放水平,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中新合作航空产业集中展示区和自由贸易示范区,带动全市乃至中国西部和内陆地区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发开放。
10.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一是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挥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物流、仓储、研发、展示等功能作用,推动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发展。根据发展需求,按现有管理规定适时向国家申请扩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二是加强航空口岸建设。完善航空口岸功能,加大货站、堆场、仓储、口岸联检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口岸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申报设立进口植物种苗、进口粮食、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钻石等指定口岸。用好用足进口水果、进口肉类、进口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功能,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进口水果、进口食用水生动物、肉类交易市场。三是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实现口岸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面实施旅检、快件、邮件、跨境电商监管的“一机两屏”,建设关检联合查验场地,实现关检“一次申报、联合查验、电子放行”的一站式作业,实现进出口货物便捷通关。深化“安智贸”协议,加强与“渝新欧”国际铁路沿线国家合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推行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实行“通报通检通放”“进口直通和出口直放”制度。
11.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在企业注册登记、融资、跨境交易、投资者保护、履约、结算等方面,加强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贸易仲裁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健全商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全面推行客商投资代办制,设立投资便利化的集中办公场所,方便企业办理通关申报、税务、外汇、金融、货代等业务。设立营商服务专职机构,与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建立沟通互动机制。引进国际专业服务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法律、会计、贸易、通关、支付等优质服务。积极研究境外人士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入境的便利政策。
12.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一是推进民航管理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第五航权落地实施,优化空域资源。探索航空公司运行卡车航班,发展陆空联运,实现与国际国内主要城市客货运航线航班的“大通航”。二是推进“三互”大通关建设。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工商、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协作,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及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是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研究适当减少对境外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比例、业务范围等准入限制。支持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创新发展,完善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等新模式,鼓励外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策划推出一批PPP项目,引导境外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适宜公私合营的项目。
13.加强区域协作互动。一是深入实施中新合作。主动对接新加坡相关企业和机构,紧扣项目运营中心功能,全方位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积极探索中新互联互通新模式,推动航空产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贸易互联互通,策划并落实好示范区内中新合作示范项目,打造中新合作的示范窗口。二是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扩大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加强与硅谷在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努力成为重庆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深化合作的先行者和示范窗口。积极拓展与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动。充分发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强化与西部地区特别是毗邻区域的互动协作。对接两江新区开放开发,联合各开发主体和江北区、北碚区等周边区域,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和会呼吸的生态园林城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是构建低碳产业集群。依托空港工业园区和创新经济走廊,大力发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低碳产业集群示范园区。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工业废弃物处置利用,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水平。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能耗中小企业环保搬迁,加快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四是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倡导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型服务业。推进低碳材料运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降低日常生活中碳排放总量。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方式,倡导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建设低碳城市。
15.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一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力争工业用地每平方公里投入强度达到75亿元以上、产出强度达到150亿元以上,制造业、服务业的新增楼宇产业税收每平方米分别达到300元、500元。二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理念,及时总结推广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约用水管理,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一批节水示范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强化价格杠杆调节功能,建立能源监控管理系统。支持各行业、各领域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建设节能示范工程。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能源超限使用累计加价办法、重点耗能企业强制性安装能源计量器具等政策规定,强制性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6.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是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田园”环境保护五大行动。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修复水生态系统,实现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建设以城市干道为主体的绿廊系统,加强重要节点、背街小巷的绿化美化。加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周边地块的布局管控,综合考虑机场发展规划,在噪声大于70分贝的区域,不得新建、扩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学习借鉴国外机场噪声控制的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着陆噪声。加强交通噪声源头控制,建设低噪声路面。二是建立全防全控、多元共治的污染防治体系。优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制定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禁投清单、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建立覆盖全区域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排污权交易等机制。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景观结构,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格局。全面推进社区公园、城市生态林、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成“城在林中、人在景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的生态低碳城市。
(六)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功能布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创新机制,加快构建创新圈层特色化、要素功能系统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产业集群高端化的创新生态圈,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
17.构建创新平台。以仙桃数据谷公共技术平台为支撑,联手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打造一批产、学、研、金、用协同云平台,推进大数据与物联网培训学院、西部前沿大数据应用研究院、中美国际协同加速器、重庆―英国国际协作产业园加快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创新孵化载体,推动感知科技、创意公园、苏河汇等现有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打造高水平示范性众创空间。支持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生物医药等新型孵化载体完善实验、检测、小试、中试、样机制造功能,争创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厂房、商业楼宇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建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载体。发挥好PNP、溢思得瑞、安创空间等国际知名孵化器的作用,建立国际协同信息交流通道,不断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产业明确、服务专业、国际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
18.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的投入机制。设立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吸引全球PE、VC等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配投资金的放大作用,形成100亿元规模投资基金,助力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从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稳妥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的服务能力。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改革,发展壮大科技“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市融资,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完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退出和流转机制。
19.共建联合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组建市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深化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鼓励企业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参股并购、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参与国际创新合作。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联合科研院所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国外申请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机构。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开发建设体制机制。
建立示范区开发建设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临空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建立“市级统筹、一体规划、分区负责”的开发体制,明确示范区各功能板块开发责任主体,协作推进示范区开发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市级牵头部门,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责;渝北区人民政府牵头推进临空商务区(航空小镇除外)、临空制造区的开发建设;重庆保税港区公司牵头推进临空保税区的开发建设;重庆悦来投资集团牵头推进临空会展区的开发建设;重庆渝富集团牵头会同重庆机场集团、渝北区人民政府联合组建公司,对“一核”和航空小镇、临空物流区实行市场化开发。
(二)强化规划引导约束和资源环境监测监管。
加快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示范区的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并统筹做好各功能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示范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测监管,确保各项规划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规划控制用地范围内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控制土地用途,严禁超前使用预留土地。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合力。科学建立目标考核及统计体系,实行奖励问责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三)强化政策要素支撑。
加大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扶持,支持示范区统一规划、分区建设、分期推进,支持其优先引进布局一批临空产业和中新合作重大项目。加大对引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基地航空公司及物流企业、开辟国际航线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等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空港园区、两路工业园、仙桃数据谷、特色工业园区等扶持政策,支持示范区引进和集聚临空产业。对中新合作示范航空产业项目区、前沿科技城、临空物流区等重点区域内的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管理办公室统一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生产、仓储和物流用房,按规定免征配套费。2017―2021年,除房地产和商住开发项目外,统筹上述重点区域内规模以上的新办企业市级主体税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通过产业集聚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依托渝北区临空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人设立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基金。完善土地储备和供给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确保重点项目土地供应。开展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将渝邻高速公路以东18平方公里土地纳入机场远期发展用地予以规划控制保护,拓展枢纽机场和临空经济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力争5年累计引进内资1500亿元、外资100亿美元。实施人才“拔尖、壮身、强基”三大工程和“临空(航空)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制定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财政政策以及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政策,引进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附件:支持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政策措施及责任分工
附件
支持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政策措施及责任分工
序 号 |
内 容 |
牵头单位 |
配 合 单 位 |
1 |
建立示范区开发建设市级联席会议制度。 |
市发展改革委 |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
2 |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市级统筹、一体规划、分区负责”的开发体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四位一体”机制。 |
市发展改革委 |
渝北区人民政府,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等部门,两江新区管委会、重庆机场集团、重庆保税港区公司、重庆悦来投资集团 |
3 |
修编示范区总体规划,按照“多规合一”思路,进一步完善空间体系规划,细化明确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等。 |
市规划局 |
渝北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国土房管局、市交委、市环保局、市城乡建委、市商务委、两江新区管委会、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重庆机场集团 |
4 |
统筹做好各功能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
市规划局 |
渝北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重庆机场集团、重庆保税港区公司、重庆悦来投资集团 |
5 |
科学建立目标考核及统计体系。 |
市政府督查室、市统计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6 |
加大对引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基地航空公司及物流企业、开辟国际航线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
市财政局 |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交委、市商务委 |
7 |
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等优惠政策。 |
市财政局 |
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地税局、市国税局、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 |
8 |
继续执行空港园区、两路工业园、仙桃数据谷、特色工业园区等扶持政策,支持示范区引进和集聚临空产业。 |
市财政局 |
市经济信息委、市城乡建委、市商务委、市地税局 |
9 |
对中新合作示范航空产业项目区、前沿科技城、临空物流区等重点区域内的经市配套办统一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生产、仓储和物流用房,按规定免征配套费。 |
市财政局 |
市城乡建委、市地税局 |
10 |
2017―2021年,除房地产和商住开发项目外,统筹上述重点区域内规模以上的新办企业市级主体税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通过产业集聚转移支付予以补助。 |
市财政局 |
|
11 |
依托渝北区临空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人设立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基金。 |
重庆渝富集团 |
渝北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重庆机场集团 |
12 |
完善土地储备和供给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确保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
市国土房管局 |
|
13 |
开展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将渝邻高速公路以东18平方公里土地纳入机场远期发展用地予以规划控制保护。 |
重庆机场集团 |
市发展改革委、市交委、市规划局 |
14 |
实施人才“拔尖、壮身、强基”三大工程和“临空(航空)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制定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财政政策以及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政策,引进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
市委组织部 |
渝北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
消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厅